眼科始建于1902年,1951年在学科奠基人、全国著名眼科专家潘作新教授的主持下成立教研室并开始承担医学院临床教学任务,1956年主持建立眼科病理室,是全国仅有的几家眼科学专业实验室之一,为培养眼科专业人才、进行科研工作打下了深厚的基础。潘作新教授首创的眼睑板切断法用于矫治沙眼并发症享誉全国,被命名为“潘氏手术”。眼科自此成为山东东部地区眼科医疗、教学、科研中心,并在全国享有很高的声誉,以规模大、专业齐全、整体学术水平高、仪器设备先进而著称。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眼科成为首批硕士研究生授权单位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98年又获准为博士学位授予点,成为山东省最早的一个眼科学博士点,同时也是青岛大学第一个博士点。2006年12月,经山东省教育厅批准成为山东省“十一五”重点建设学科;2007年8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为眼科学国家重点学科;2007年9月,获准建立青岛大学临床医学博士后流动站,2011年9月获批成为山东省“十二五”高校眼科临床医学重点实验室;2015年获批为山东省临床重点专科。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眼科在建设规模、医疗服务、专业设置、学术水平、人才培养和医疗设备等方面均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在医疗、教学、科研等各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眼科人才实力雄厚,已发展成为一支以博士生导师为首、一大批高素质中青年骨干技术人才为中坚的专业齐全的高层次医疗、教学与科研群体。目前学科拥有专职医师41人,其中获博士学位30人,硕士学位9人,拥有硕士及以上学位人员比例达95.1%,正高级职称8人,副高级职称12人,副高以上职称占总人数的48.8%。泰山学者特聘专家1人,博士研究生导师3人,硕士研究生导师11人,中华眼科杂志编委3名,核心期刊编委7名。学科人才梯队合理,学术带头人年富力强,各重点专业均具有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权,且均为全国学组委员及山东省学组组长单位。近年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7项,省、市各级地方政府及企事业委托科研项目20余项;获省市级科研奖励20余项;主编、副主编著作10部。近年来,在国内公开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总计300余篇,被SCI、MED、ISTP收录40余篇。开展新技术、新项目22项,可支配科研经费300余万元,先后与美国、法国、日本、韩国等相关机构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并聘请著名学者担任客座教授,先后有13人次出国留学、访问学习,学成归国后在学科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在教学实践中坚持发展创新。科室依托基础医学国家示范教学中心,先后在校内率先开展了多媒体教学、双语教学,取得了显著成效。眼科凭借国家级重点学科、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的巨大优势,勤于发展、不懈努力,累计培养大学本科生2400人、硕士生200余人、博士生38人。先后举办各级医学继续教育学习班和学术交流活动多次,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教材3部,参与编写全国高校专业规划教材3部,承担教学课题10项。荣获“山东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篇、“山东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2篇,相关教学成果获省研究生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近年来,眼科学教研室多次被评为“教学先进集体”和“师德标兵先进集体”称号,先后有多人被评为“山东省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青岛大学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青岛大学优秀教师”和“青岛大学师德标兵”。医院投资建成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眼科中心,并配备价值2000余万元先进的医疗、科研设备,实验室现有面积200余平方米。通过实行动态化科学管理和贯彻落实“以病人为中心、以医疗质量为核心”的医疗服务理念,实现了质量与效益双丰收,门诊量增至目前的16万余人次,并不断开展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高层次、高质量手术,年住院手术4300余台。学科实行学科带头人负责制度,学科带头人在校学科建设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全面负责学科各方面的管理工作,对学科的发展负总责。学科下设角膜病与白内障、眼科病理、玻璃体视网膜病与眼外伤、眼底病内科、青光眼、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专业、斜视弱视与眼眶病、眼整形与泪道疾病专业几大重点专业方向,在全国相关学术领域内具有较高的学术造诣。[展开]
暂无相关信息
暂无相关信息
暂无相关信息